评论|思想、痛点、机制“三管齐下” 根治形式主义顽疾

发布时间:2020-05-02  浏览次数: 次  来源: 海曙清廉网   文字显示: 打印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强调,要聚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开展全面检视、靶向治疗,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根治形式主义作风顽疾,一定要在思想根源上正本固元,在难点痛点上猛药除疴,在长效监管凝聚合力

整治形式主义必须起底思想根源,匡正政绩观念。“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深究基层形式主义病灶,根源是“关键少数”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是该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该县县委原书记梁嘉庚曾信誓旦旦地表示,“带领全国63%的水族人民脱贫就是天大的事”。但实际上,他却把精力和资金都集中到与脱贫攻坚无直接关系的“养生谷”“千神广场”等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上,妄图用所谓的‘政绩’谋取更高更好的职位,对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置若罔闻、阳奉阴违。纪检监察机关要把整治形式主义作为正风肃纪、反对“四风”的首要任务、长期任务,督促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从本级、本人查起、改起,心系群众,不谋虚功,真正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崇高品格和为民尽责的公仆情怀。

整治形式主义必须找准难点痛点,祛除沉疴痼疾。当前,一些形式主义现象改头换面、隐形变异、屡禁不止,干部群众反映强烈。比如,正式发文改便笺、红头改白头,同一议题会议层层重复开,同一主题工作督查调研次次来回看,过多要求基层提供视频照片资料作为工作佐证,多头重复向基层派任务要表格,执行政策层层加码消耗基层耐心等等。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对《通知》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党中央开出的“药方”直接作用于“病灶”,对已经发现的普遍性、突出性问题紧抓不放,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露头就打,压减会议数量、压缩会议时长,发扬“短实新”文风,减少督查检查考核,解决过度留痕问题,减轻基层“指尖上的负担”。

整治形式主义必须加强长效监管,推动正本清源。形式主义成因复杂,涉及面广,整治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要坚持以制度管人管事,多方共管,打持久战。完善落实干部考核评价、提拔任用制度,树立实干有前途、失责必问责的鲜明用人导向,多在重大斗争中考察识别干部,多造就一些攻坚克难的“干将”“闯将”。建立群众有序参与监督机制,加大宣传力度,拓宽监督渠道,为群众“阅卷”创造有利条件,拉起全党全社会反对形式主义的“天罗地网”。纪检监察机关必须有效强化监督约束,加大对形式主义问题的查处力度,划出“红线”、标明“雷区”、架起“高压线”,让搞形式主义的人无利可图、付出代价,从根本上促进干部作风的转变。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整治形式主义只有做到真减负、少折腾,才能让基层干部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工作实践中,实现“高效工作,健康生活”。纪检监察机关要发挥好带头表率作用,持之以恒、驰而不息破除形式主义顽症,用好的作风推动、保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