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党员违规收受财物“何时休”

发布时间:2019-11-21  浏览次数: 次  来源: 海曙清廉网   文字显示: 打印

近几个月,中央纪委曝光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的典型案例中,各地关于党员干部违规收受礼金礼卡礼品的问题“逢曝必点”,貌似成为了“四风”工作“顽疾”,虽然全国上下对此开展了锲而不舍、持续发力的治理,大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架势,这是为何呢?经我个人分析,原因主要大致有三点:

第一,理想信念不坚定容易误入歧途清末两广总督林则徐在总督府衙前挂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堂联,这就是他为官的信念,也就是说当官之前必须坚决杜绝私欲,一心为公,就能无所畏惧,而后,轰轰烈烈的“虎门销烟”运动发生就不足为奇了。与之相反的是,当前就有少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缺失,把党性原则抛在了脑后,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将老百姓赋予的权力变为谋取私利、违规收受财物工具。由此,理想信念的大厦轰然崩塌,对收受礼金礼卡礼品习以为常,在大肆收受贿赂上也是铤而走险。

第二,权力的笼子未扎紧,容易滥用寻租。毛主席曾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这句话就形象地印证了送收行为发生的直接原因,但根源还是在于权力的稀缺性。个别党员干部在行使公权力过程中,权力本身没有很好的进行约束和规制,存在被滥用和违规自由裁量的情况。如有些因为领域专业性强,权力的运行成为外人所不知的“独立王国”,自认为神不知鬼不觉;有些权力运行公开性不够,受外部监督少,给所谓的那些关系户“开绿灯”、“开小灶”、打“擦边球”,将权力的“柔性”、“弹性”发挥地淋漓尽致。

第三,行为发生较为隐蔽容易心存侥幸。古希腊一些哲学家认为“人是理性动物”,我们的党员干部很多是社会的精英,个别违法违纪者对收受财物的风险考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们就天真的认为送收行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是最安全可靠的,送收环节是无声无息进行的,财物的处置环节,也自认为做的滴水不漏、毫无端倪。就是在这种侥幸心理驱使下,助长了这股“歪风”的蔓延

古有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引用陈毅元帅“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话,就是要提醒一些党员干部,有权切不可任性,违规收受财物切不可为,如这“顽疾”治理好了,换来真正的海晏河清、朗朗乾坤就为期不远了